治白癜风 10月22日,半导体板块走高,光刻胶、大基金持股概念多股涨停,相关基金估值提升。 消息面上,21日晚间,半导体个股国科微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6亿元,同比增长398.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11918.1%;基本每股收益1.0064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4亿元,同比增长404.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783.27%。 半导体股三季报业绩高增长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半导体板块中三季报(含预告中值)增幅有望超50%。 国科微、晶丰明源、国民技术2021年三季报净利润增幅超过1500%,国科微净利润增长近120倍,公司是国内广播电视系列芯片和智能监控系列芯片的主流供应商之一;立昂微、全志科技等前三季度业绩翻倍。市值超千亿的卓胜微、北方华创2021前三季净利润增幅在100%附近。 但近期半导体板块已有较大回撤,相关人士表示,大幅回撤之后,估值回归,板块轮动之下,半导体板块有望迎来反弹。 申港证券指出,从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基金重仓持股市值前30个股来看,平均三季度业绩净增长277%,过去一年平均涨幅88%,绝大部分基金重仓股呈现业绩大增同时过去一年股价涨幅也大幅超过业绩增长,尤其是新能源产业链中例如赣锋锂业、汇川技术、恩捷股份、天赐材料等因高景气赛道得到更多的溢价估值。TMT电子行业全面开花,持股市值前30只中有9只电子行业个股大幅预增,包括韦尔股份、卓胜微、紫光国微、北方华创、圣邦股份、振华科技、晶晨股份等半导体行业龙头。体现了基金对于新能源和半导体赛道的持续看好。 不惧产能过剩,半导体需求持续高景气 芯片慌依然没有缓解,涨价又来了。据代工厂消息人士表示,晶圆代工报价预计将继续上涨。其中,半导体制造巨头台积电12月后或将调涨20%,而联电已通知客户,明年1月起产品价格将再次上调不到10%。虽然上涨趋势延续,但在2022年预计幅度将放缓,联电新一轮涨幅就较前几个季度更低,而世界先进和力积电仍在与客户就明年第一季度的报价进行谈判,预计涨幅也将较前几个季度下降。 即便是涨价,依然抵挡不住半导体巨头们的扩张。10月14日,台积电正式宣布,将赴日本设立晶圆制造厂,预计2022年开始建厂,2024年开始投产。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于当地时间10月21日宣布,将于未来十年内,在存储器制造和研发上投入超过1500亿美元,以满足2030年对存储的需求。 多家机构近日对半导行业发出预警。摩根士丹利表示,半导体需求可能被高估了,这也是半导体产业自8月以来下跌的原因之一。IDC则预计,半导体行业将在2022年中达到平衡,随着2022年底和2023年开始产能大规模扩张,2023年或将出现产能过剩。(数据宝) 估值重回中值以下 高景气持续至2022年无虞 从估值角度,经过两个月的调整,半导体板块估值重回中值以下,最低67倍的PE(TTM)已经接近五月底板块底部约64倍的估值水位。 而对市场存在分歧的晶圆厂后续产能陆续开出是否会带来景气度逻辑的变化。长江证券认为,晶圆厂扩产从立项到安装设备在到产能调教和产能释放周期为2年,而2020年四季度缺芯开始到2021年一季度全球晶圆厂开始扩张,产能逐步释放将更可能发生在2022年3季度。 民生证券王芳团队分析认为,供给端产能扩充有限,需求端持续增长,产业链普遍预期高景气持续至2022年无虞,乐观至2023年。 因此,扰动因素交错,但板块的产业逻辑并未发生改变。前期调整更有助于板块消化估值,洗尽铅华。对比20年至今板块的三次大级别调整,当下不论从回撤空间还是回撤空间都已大幅接近。 就结构而言,卖方机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上游的设备材料端。其中,中信建投电子团队于9月23日给出了121页的半导体设备深度报告,认为新旧应用、新晶圆厂是机会,半导体设备迎来国产化窗口期,半导体设备国产突破正加速,迎来中长期投资机会。 而功率半导体作为能量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器件,同样受到卖方机构的高度关注。 平安证券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工业自动化、轨道交通等下游需求的多点爆发,叠加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紧缺,功率半导体市场供不应求,量价齐升将促进市场空间持续增长,行业景气度有望保持上行。(长江证券) 基金还能上车吗? 首先,主题基金波动非常大,别看涨的时候5个点、6个点,跌的时候也绝不含糊。我们需要了解行情背后的逻辑,比如很多概念板块的疯涨都是市场炒作追涨出现的泡沫,并非真正的风口。值得投资的长期热点有这样的特点:受益于长期政策且政策支持力度强、需求具有刚性、发展潜力巨大。从长期来看,半导体主题基金依然是值得布局的,但是波动也大,所以投资者还是要相对谨慎一些。 其次,对于持仓行业相对单一的基金,建议仓位不要过重。可以在组合中配置不同风格、投资不同市场的基金来分散风险。 总之,主题基金波动太大,千万别为了博取高收益,去承受过高的风险,并且不建议重仓一次性买入。不要把“大家都在买”“短期收益高”作为自己买基金的判断依据,还是应该从自身的风险偏好、真实的投资需求和投资目标出发,综合考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渠成网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请发表评论